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聰明犯錯

   那些根植於最傑出、最優秀的人們的觀念中所做出的假設並非全然是對的。我們可以從他們過去做出聰明的錯誤中,得到相當大的啟發與潛在利益。理解「錯誤」的挑戰在於,我們在事前做出決策,而非事後才能判對這個決策是否正確。

一、錯誤的定義
 以結果論來定義錯誤與否存在著相當大的缺陷。首先,它排除了我們居住世界的複雜性及單純的運氣存在因素。我們大多數都是以有限資訊處理事務,就其本身而言,光是這個因素就足以把我們的判斷與行為視為錯誤。因此,我們將錯誤定義為「一個決定、行動,或是由當時能夠得知的訊息中,做出較不理想的判斷。」
有許多因素都會使我們混淆,而看不清事務全貌:
1. 暫時性:在當下判斷決策的價值時,我們無法預測一個決策的所有後果,因長期影響還未顯現。
2. 運氣:隨機事件可能影響我們做評估決策的結果。
3. 處理效應:下定決策後,決策者本人與他人所做出的行動都有可能改變結果走向。安慰劑效果變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光是相信藥物有效,就可以影響到它的結果。
4. 不全的資訊:當決策已定時,其他被否決的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是未知的。

二、不是所有的錯誤都一樣:卓越的錯誤
卓越有可能發生在錯誤前,亦有可能發生在錯誤後。但常常錯誤是新洞見的來源,許多發明故事都反映出這個事實。有成效的錯誤是過程的一部分。錯誤能增進我們的智慧,無論是意外或設計的,他有能力可以戳破不正確成見的氣泡,並開啟新的視野。
人類有找證據佐證認定事實的傾向,因此使用與預設立場相反的方法證明是可以提早得到準確答案的方式,其中關鍵在於用正確的心態去接觸任何複雜問題。

三、為什麼我們會犯錯、如何犯錯:原因及解決方法
沒人喜歡犯錯,但若要把普通錯誤轉化成卓越錯誤,我們應該專注在錯誤上,尋找它所代表的涵意,將自我意識擱置。許多情感因素會阻撓我們去反思錯誤。除了情感上障礙之外,認知差距也會增加學習的複雜性,這些認知包含不完整的反饋訊息、處理事情後所出現的效應、以及令人困惑的資訊。
決策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決策計畫,可以讓我們對問題思維建構,了解我們的目標、選擇、限制。
第二階段為收集資料,收集資料的過程會受許多偏見影響,而去尋找相反的證據是很重要的方法。
第三階段為下結論,選擇階段也有可能遇到團體迷思等偏見,我們必須要鼓勵不同意見,公開挑戰被眾人所接受的意見。
第四階段為從經驗中學習,將注意力放在最新決策中,所出現不斷變化的反饋信息是很關鍵的。

四、更快速的學習:實用準則
如果我們是完全理性的話,我們就不需要犯錯,或是做出一些隨機的行為已變成工。但人類跟理性相差甚遠,因此我們在生命中需要隨機出現錯誤,才能成功。我們需要故意犯錯的原因,以及這麼做有助於幫助我們超越自己的有限理性的原因很多,像是我們總是過度自信、我們不愛冒險、我們喜歡尋找經過確認的證據、我們認為反饋都是可靠的。而這些都需要靠錯誤來得到真相。
蓄意犯錯的訓練過程(在完全瞭解情況的狀況下,進行可能會失敗的測驗):
1. 辨識先入為主觀念的假設
2. 選擇要測試的預設立場
3. 預設立場的評比
4. 為犯錯發展策略
5. 執行錯誤
6. 從過程中學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